在中国国家队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队的主场球迷被来自对手国家的球迷完全覆盖的场景,这也导致了中国队主场没有太大的优势,甚至会出现“主场球迷声势比客场球迷还要小”的情况。为什么中国足球没有主场?这个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中国足球文化里缺少专属的团队文化,没有像西班牙的皇马、巴萨那样具有骄傲的文化基因,这也让中国球迷对自己的国家队没有太强的归属感。在西班牙,许多球迷从小就为某个俱乐部拼搏,他们为家乡的球队而自豪,因此,当明星球员转会时,他们依然会忠诚支持自己的球队。但在中国,业余联赛与职业联赛都相对薄弱,许多球迷孤军奋战,他们较少跟随某一个俱乐部而感到“荣耀感”。
其次,人们对于足球的“了解度”以及球员的认知度并不高。和其他足球强国相比,中国球员相对较少,缺乏优秀的培养环境和严谨的训练体系。这是中国足球长期面临的问题。球迷其实是足球粉丝圈子的一部分,球迷文化之所以存在并茁壮成长着,离不开以特定的、完整的足球基本知识为核心的基础。
其三,中国足球软硬件设施不合理。彩票制度、薪资制度不合理,促发俱乐部虚报虚高、乱发奖金,从而导致了不合适的职业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球员比较自私,不愿意冒险、不愿意对队友付出、不愿意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技术。同时,由于许多足球场地被开发、占领,导致整个中国的足球场地不够,这会影响教练们用合理的方法开展训练。
为什么国内足球场地很少?
足球里面场地很重要,相信这一点任何一位足球爱好者都不会否认。然而现实是,中国足球场地比较少,这个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根据相关统计,自21世纪初以来在中国足球草根基础上的推动已经持续了二十年之久。
首先,地租高昂,场地难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的土地流动性不可避免地让部分运动场地被顺理成章地打入商业圈中,成为商业开发开发项目、住宅楼区等的用地,足球场也就不可避免地遭殃。大部分合法、规模较大的足球场都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比如校园、社区基础设施等,对即将进入职场、家庭的球员而言,其收入较少,费用压力大,还难以在苛刻的上班时间或业余时间找到足够的时间加入队伍并修行过硬的业务水平。
其次,政策支持力度有限。无论从“长远看问题”还是“立足当下”考虑,对于足球的职业化、场地建设、青少年培养等各方面的帮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优先支持,造成了足球场地“易得难用”的情况,虽然各地爱好者和志愿者的致力助攻让此类场地通过各种手段确实成功建设和得到使用,但相对来说影响并不明显。
最后,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民生价值、客观现实才是阻碍了中国足球的瓶颈问题,那么直面问题,勇攀高峰,努力做好足球的各方面工作便是当前的任务。不过身处大强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中国,促进足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事业,需要时刻关注,不断努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